一次笔会活动中,我结识了一位痴心写作的青年农民浩。朋友给我们介绍时,我只是礼节性地和他交谈几句,并没有对他产生别样的感觉。我有时会偏执地认为喜欢文学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笔会结束了,我们又天各一方,回到了自己固有的生活空间。和不少人一样,我继续过着看似有规律实则闲散的生活。表面上追求格调,欣赏浪漫,听风听雨看日出,内心里看淡这一切,对文学对艺术抱一种投机取巧的态度,学习的最终目的不过是附庸风雅,为了交际。我一直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对很多事物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现在我明白了,是功利。
我要感谢浩,他让我体会到忘我投入的滋味,我被他着实感动了一回。
浩的故事都是后来朋友讲给我听的。浩初中时开始钟情写作,高考因为数学成绩差而落榜。他一边种地,一边找临时工干,不论做什么,都不忘每天抽出时间来写点东西。小说和新闻都是他努力的对象。浩曾因一心创作而荒了田地,引得街坊邻居嘲笑他,连肚子都填不饱,还做梦想当作家。他一时成为村里人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尽管他的肚子长期处于饱和不饱之间,他从未丧失过信心。骑一辆自行车,浩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村镇,他也从当初连新闻导语也搞不清的外行变成了擅长深度报道的县广播局记者。
这种变化是在4年间完成的。他并没有成为富翁,也还远远不是名记者,但他实现了人生重要的飞跃。这些,始终与投机无关,与投入有关。
当一个人心甘情愿付出所有,愿意做一个旁人眼中的傻瓜时,他所得到的回报,是精明的人们望尘莫及的。
很多时候,成功无捷径。最“笨”的方法往往是通往目的地的直线距离。支撑人在艰苦而又似乎毫无希望的困境中前行的,是一份初衷难改的投入,一种遗世独立的忘情,一颗拿得起却放不下的痴心。
生命需要真正的感动,没有全心的投入,在路上我们看不到自己留下的足迹。